读医书贵在精择与汇通
讲于苏州国医学校研究院
(学习中医)该读的中医书便是《伤寒论》《金匮要略》 《巢氏病源》《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这 几部大书。金元诸家,也得看看。此外普通内科书不拘一门 的,如王肯堂的《六科准绳》、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张石顽的 《医通》、乾隆时的《医宗金鉴》、陆九芝的《世补斋医书》等, 也要看一番。不过看这等书,要自己放出眼光来,由我去抉择 它,不要跟着他盲从才是。大抵他们说的怎样症状该用怎样 药,总有点经验在里面。至于理论,什么“热极生风”、“寒极火化”等等,就不该执信。又医书中文笔愈佳,如喻嘉言等, 他的说话尤其容易动人,读者须格外慎重思考。
鄙人所读中医书,日本人的著作也不少。至于平时的实 际治病之运用,有不少也是从日本医书中得来。其中佳者:一 是《汉法医典》寥寥只有百余方,却十之七八有效。此书著者 野津猛男,本是日本人学成了西医的,一次遇一胃炎呕吐者, 用尽西法不应,偶然想起他父祖所用的汉医方,找一个用用, 居然大效起来。于是跟一位老年汉医学习,记出这些方来。 不过此书用药份量须加重四五倍以上方效,大概日本人饭量 浅,故药量也轻。治日本人必须轻,治中国人必须重,这是事 实不容改变的。二是《汉药室方函口诀》著者浅田宗伯,为日 本最后的著名汉医。书中古方、世方皆有。每方录原书主疗 文,附加浅田自己的经验用法。可贵处,便在他的经验用法 中。此书原本恐是汉文,我没有买到。买到的乃日人译为和 文之本,改了名字叫《浅田宗伯处方全集》。
近年有个渡边 熙,也是西医醉心汉法的。用浅田书为蓝本,注了些西医病名 在上面,也稍加按语,印出来,名《东洋医学处方各论》,小小 一册,错字很多,定价却甚贵,中国已有译本,即所谓《汉和处 方学津粱》者。然其精要,仍为浅田之原文也。三为《观聚方 要补》丹波元简著。丹波氏世代为医,此书本是其先世遗稿, 元简为之删补刊行,故曰要补。诸方但引原书主疗文,自己不 著一字,体例正如徐灵胎之《兰台轨范》。从著作上论,此书 较浅田书为高,而实用则浅,田书尤便初学。日本人做学问, 肯切实用功,较为质朴,是以可取。
若要识病,必须再研读西医书。中医病名,各书互异,往时 鄙人有一种主张,以为治病只凭证候,不须识病。实际上固有 病已治愈而未识其病者〈时医臆造之病名,当然不算)。
现已觉得此主张不甚妥,识了病有种种便利,识病既确,治疗上亦大有 裨益。譬如痢疾,中医但以里急后重,大便不爽为候。苟研究 过西医书,则知仅仅里急后重,无发热等全身症状,食饮起居如 常者,病不过直肠发炎,无病菌之毒。此时治之,只需黄芩消 炎,桔梗、枳实、赤芍等排脓。更视脉舌,或热或湿等各加副药 治之,无有不愈。但若全身症状重者,则有细菌为毒。此时白 头翁为除痢毒主药;煨葛根为退痢疾发热的主药;黄芩、黄连为、 消炎主药;枳实、梧梗、赤芍为排脓主药;木香为腹痛主药;油当 归可以增阴而助滑肠。此中黄芩、赤芍合甘草、红枣,又本是治 下利之黄;汤。若有副证,加副药治之,痊愈不难。更有一种 “小肠性赤痢”,亦可名“伤寒型赤痢”,病灶在小肠上部而不及 直肠,故无里急后重之症,甚至有反便秘者。若非验大便中菌, 谁也难识为痢疾。染其菌毒所布,发甚重之全身症,疑似伤寒, 用对证的伤寒法,始终不能退热,不能减轻病势。鄙人遇有二 三例,舌色及脉,不是真伤寒〈肠伤寒〕,而其他疑似之急性热 病,又皆在否决之例。其可能者惟小肠性痢疾,于是放胆用痢 药治之,病即大瘥。
若非读过西医书,只怕无论丹溪、景岳再 生,或都办不了。读西医书而识病,有如许便益,故西医的病 理,以及简要诊断方法,不可不兼学焉。
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渊雷先生对中医和伤寒论的学习更强调使用与经验,轻理论,学习中医的同时要善于参考西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