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医论

读一读《桂林古本伤寒论》

题外的话

  中医,起源于何时何地何人,大概是不可考的了。数千年走过,到了今天支离破碎的局面,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撇开外界的因素不论,就中医本身来说,是不是到张仲景的《伤寒论》达到了巅锋,而后的近两千年非但没有对中医或者中医理论有所发展,反而越来越读不懂或者达不到张仲景时代的中医水平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尴尬呢?

  有很多的人在说,中医或者中医理论是经验医学。“经验”的含义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那么,中医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技能吗?中医理论真的是从多次经历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吗?我们知道,经验是可以累加的,如同盖一个巨大的高楼大厦,前面的人奠基,后面的人添砖加瓦,逐渐的累积起来,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宏伟的建筑物。中医是这样的吗?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几千年前的中医先辈并不是给后人奠基了中医,而是直接的留给了后人一个富丽堂皇的中医殿堂,他建筑之精美、设计之巧妙、构造之全面、内涵之奥妙,以至于让两千年来的后来人只能仰视或者窥一斑而难知全豹。

  而反观西医,倒完全是在走经验医学的路子,几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的实验和几个阶段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逐步的成长。实验是在反复试错,经过了许多的发现错误和改变错误,再继续发现错误,或后人发现前人的错误,或他人发现已有的错误,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的纠错中,快速的发展着,给西医两千年的时间,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而且,这难道不是经验医学吗?那一个个论文,一个个新发现,不是修补历史经验错误的补丁吗?中医在张仲景之后似乎还没有人能够打上几个这样的“补丁”,是吧?

  中医的产生,尤其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产生,似乎是一夜之间的形成,古人到底依据了什么方法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和高度,我们今天完全不知道了,这正是中医药的困惑,也是中医越往后越支离破碎的重要根源。远古的先贤,一定是依据一种方法或者理论,直接的推导出来了中医和中药的理论。现在能够考证出来《黄帝内经》形成的时间,一般的认为在距今2500年前,而《黄帝内经》显然已经是相当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了,重要的是他的结论到今天仍然正确甚至于无可挑剔;《神农本草经》对于药物的研究,也一定不会是依据实验得出来的,而且今天的科学这么发达了,也仍然实验不出来他的药物有效成份到底是什么;同样的,对于药物的作用,古人也是用了一种方法直接的推导就得出来了;到了《伤寒论》,200多个配伍精当而且使用了接近两千年的方子,仍然熠熠生辉,每个方子的药物剂量配合也是精妙绝伦,显然,张仲景也是有他的方法或者理论直接的推导出来的,他不可能也没法去完成这么庞大的实验工程。

  这个方法或者理论,我猜测一定是不复杂的,大道至简,一定是简约而实用性特别强的,他能够象一个尺子一样,对于人体,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量一下就知道了他的用途或者功能。前段时间《易演伤寒论》出版发行了,我粗略的读了一下,用《易经》的十二辟卦来解《伤寒论》倒是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启发性的思路,可惜作者只是易演了通行本的《伤寒论》,作为人为分割了的《伤寒杂病论》之《金匮要略》部分完全没有涉及,或许将来作者还要继续易演出来,但这儿我们对于这样的一个思路是应该高度重视和思考的,当然,现在的人这么多,能人异士当然也就更多,也或许还有别的方法或者思路。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对于中医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到底古人用了什么方法,因为已经失传,谁也不知道,以至于中医药尽管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难经》,但各家各派众说纷纭,名家百出,中医药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衰败。人类又发展了两千年,而对于自身的认识,似乎也没有比《黄帝内经》时代高明多少,是什么让中医在张仲景之后走上了分崩离析的路途?

  《桂林古本伤寒论》,似乎知道的人也并不多,很多的人可能竭尽全力在证伪,但余观他的方子,退一万步讲,就是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又是“古人”的人做的“伪”,他的方子可能也比我们所谓的时方要高明的多。而作为一个目前能看到的全本《伤寒论》,无论如何是值得研究的。且不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中医药在宋朝以后到底传下来了多少,传下来的是正确地还是错误的,单就中医的理论体系,现在也还是只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从源头上看一下《伤寒论》无论如何是应该的吧?大概的用今天的白话文通了一下《桂林古本伤寒论》,发上来与同好共同学习。

Copyright © 2021-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P & .粤ICP备15039453号-2 wordpress主题Theme By:wordpress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