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

康平本伤寒论-太阳病

辨大阳病 (伤寒所致)痉、湿、暍

?(注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准原文】1大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准原文】大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大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大阳病,发汗太多,致痉。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大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名中湿。

【准原文】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其利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 (丹田有热,胃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渴也。

【追文】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抟2,一身尽疼痛, (值天阴雨未止)法当汗出而解。医曰:此可汗。汗之病不愈者何

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准原文】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但3)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注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大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大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注此亦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大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寒痛。其脉弦细,(注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则热,口开前板齿燥。

【准原文】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


1“【准原文】”: 在原书中,比正文矮一个字的高度,为张仲景原文的概率很大,特单独标示并加粗显示以示区别,下文同。

2 “风湿相抟”旁边四个图片是书上原文,原是竖排,现改为横排

在“民间中医网”校正的《桂林古本伤寒论》中为“风湿相搏”,康平本上是“風濕相摶”。

我考证:“搏≠摶”但是“摶=抟= tuán”。抟者,圜也。—《说文》《韵会》引《说文》:“抟,以手圜之也。”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

3 “微微(但)似欲汗出者”:原文是“微微□似欲汗出者”,参照,“民间中医网”校正的《桂林古本伤寒论》第 57 页:“发其汗, 微微似欲出汗者”,把“但”修正为“但”。另外桂林本,“但”字的位置不同。

返回目录》康平本伤寒原文

Copyright © 2021-203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P & .粤ICP备15039453号-2 wordpress主题Theme By:wordpress主题